七颜991023
上人民日报了!”河南济源,一90后中医博士后暑假回老家后,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出来摆摊,免费帮村民们把脉看病,一直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,中午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,10年来寒来暑往、雨打风吹,从未间断过!该医生表示:只要大家有需要,就会一直做下去。
河南济源,“坚持了近十年,乡亲们成了习惯”90后中医博士后假期回家,免费帮乡亲看病!
河南济源村口的老街,天刚亮透时总飘着药香。梧桐叶上的露水还没干,蓝格子布铺的方桌就支起来了,脉枕压着半本病历,听诊器挂在桌角。排队的人早候着,拄拐的老人揣着揣好的鸡蛋,抱孩子的妇人手里攥着热乎的烙饼,都是要给桌后的年轻人的——他总笑着推回去,说“先看病,先看病”。
这年轻人是90后中医博士后。揣着这学历,留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坐诊、拿高薪,谁都觉得是该走的路。他不,每年假期准拎着行李箱回村,把“诊室”扎在老槐树下。有人问图啥,他低头调药时会说“小时候村里没好医生,我姥姥小毛病拖成大病走的。现在我会看了,不能让乡亲们再这样”。
10年不是三天两天。春天黄沙刮得人眯眼,他戴顶旧草帽,搭在村民腕上的手没抖过;夏天太阳烤得桌子发烫,汗衫湿得能拧出水,他没挪过窝去树荫下;冬天零下好几度,手冻得红通通,搓两下接着把脉,怕老人等久了冻着。有次下大雨,村民在微信群里劝他别来,到点了还是看见他撑着大伞站在老地方,裤脚全湿了,说“万一有人等着呢”。
刚开始摆摊时,有人嘀咕“这么年轻的博士后,能看好咱的老毛病?”后来见他把王奶奶的老咳嗽调顺了,李大爷的高血压稳住了,邻村的人都赶过来。现在一到假期,村民不用问,到点就去村口排着。有人帮他搬桌子,有人烧好开水拎过来,跟等自家孩子回家似的。他也记着每个人的情况,“张婶你腿疼,这次药里加了两味温性的”“李叔别吃太咸,血压容易上去”,语气熟得像唠家常。
现在有些地方,看病还难。有的医生坐诊时没几句话,有的患者为挂个专家号得熬通宵。这博士后倒好,用最实在的法子把“医者仁心”做出来了。他没拿义诊当噱头,也没写进简历当亮点,就十年守在村口,盯着乡亲们的健康。这种不图啥的坚持,比多少漂亮话都管用。
有人说他“傻”,放着大城市的好日子不过,回村遭罪。可这“傻”才金贵。像束光,照到了医疗资源没顾上的角落,也照出医生该有的样子——不是学历多高,不是设备多好,是走再远也记得为啥学看病,愿意为需要的人停下来。
他的事上了人民日报,好多人知道了。但他大概不在乎这些称赞,明年假期回村,能看见村口那排熟悉的队伍,听见乡亲说“你可算回来了”,才是最开心的。对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医生来说,这份信任,比啥勋章都强。
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