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SDD123
![]()
人民日报了!”河南济源,一90后中医博士后暑假回老家后,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出来摆摊,免费帮村民们把脉看病,一直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,中午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,10年来寒来暑往、雨打风吹,从未间断过!该医生表示:只要大家有需要,就会一直做下去。
消息传到济源王屋山下的石板沟村时,村口老磨坊的石碾子旁正围满了人。村支书拿着皱巴巴的报纸,一字一句念给蹲在地上的老人听,念到“10年从未间断”时,坐在最前面的赵大娘猛地站起来,手里的玉米棒“啪嗒”掉在地上:“这说的不是明远娃嘛!”
被大伙念叨的“明远娃”,名叫周明远,是石板沟村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博士后。2014年暑假,刚拿到中医博士后证书的他,背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回了村,包里没装啥稀罕物件,只有一个磨得发亮的脉枕、一捆银针和半箱草药。他在村口老槐树下搭了个简易木棚,摆上小方桌,就这么支起了免费问诊的摊子。
头半个月,摊子前冷冷清清。村里老人都信“老中医”,对这个二十出头、戴眼镜的“娃娃博士”犯嘀咕:“这么年轻,能看好病?”有人路过时探头瞅两眼,有人干脆绕着走。周明远不着急,每天照样六点准时到棚子下,把草药按“君臣佐使”分类摆好,再烧一壶热茶,见人路过就笑着打招呼:“张叔,您最近腰还疼不?我给您把把脉,不要钱。”大多时候,得到的都是一句“不了不了”。
转机出在那年八月的一个雨天。村里的李爷爷淋了雨,哮喘犯了,憋得嘴唇发紫,儿子在外打工赶不回来,老伴急得直哭。有人想起村口的周明远,赶紧跑过去叫他。周明远背着药箱冒雨赶到,先给李爷爷扎了几针缓解症状,又从药箱里拿出晒干的枇杷叶、杏仁,当场熬了碗汤药。李爷爷喝下药半个钟头,呼吸就顺畅了不少。
“娃,你这药真管用!”李爷爷拉着周明远的手,非要塞给他一篮子鸡蛋。周明远推辞不过,最后拿了一个,笑着说:“爷爷,一个就够了,您留着补身体。”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,第二天一早,老槐树下的摊子前就排起了长队,有来看头疼脑热的,有来问养生方子的,连邻村的人都特意赶过来。
从那以后,周明远的暑假就成了“问诊季”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整理草药,中午啃个馒头对付过去,直到下午两点多最后一个村民离开,他才收拾摊子回家。有次他连续接诊了三十多个人,手指按脉按得发麻,嗓子也哑了,村支书硬拉着他去家里吃饭,他却惦记着还有人在排队,扒了两口饭就往回跑。
周明远的坚持,也不是没遇过难处。2020年夏天,济源下了场特大暴雨,村口的路被冲垮了,老槐树下的木棚也被风吹倒了。周明远的父母劝他:“今年就算了,太危险了。”可他早上五点多就起来,披着雨衣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个临时棚子,还让弟弟去村里广播:“今天在我家院子问诊,大家注意安全,慢慢走。”
那天,村民们踩着泥泞的路来问诊,有人还带着自家种的蔬菜、煮好的鸡蛋。看到周明远浑身湿透还在认真把脉,60多岁的王奶奶抹着眼泪说:“明远娃,你这是在拿命帮我们啊!”周明远笑着说:“奶奶,我没事,大家能看上病,比啥都强。”
这些年,周明远在省城大医院的工作越来越忙,可每年暑假,他都会准时回村。有人劝他:“你现在是博士后,没必要再回村遭这份罪。”他却总说:“我小时候家里穷,是村里大伙凑钱供我读书的。要是没有他们,我哪能有今天?现在我学了本事,就该回来帮大家。”
去年暑假,周明远还带了三个学生回村。他教学生们认草药、学把脉,还让他们跟着自己一起问诊。学生小李说:“周老师总跟我们说,中医的根在民间,只有多跟老百姓打交道,才能真正学好中医。”现在,村里的年轻人也常来帮忙,有人帮着整理草药,有人帮着登记信息,老槐树下的摊子,渐渐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。
今年夏天,周明远上了人民日报的消息传开后,有外地患者特意来村里找他看病。他依旧免费问诊,只是多了个“规矩”:优先给村里老人看,外地患者可以预约。有人问他为啥这么做,他说:“我回村是为了帮乡亲们,不能因为我上了报纸,就忘了本。”
如今,老槐树下的木棚换成了结实的彩钢棚,里面摆上了村民们凑钱买的新桌子、新椅子,墙上还贴了周明远手写的养生常识。每天早上,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棚子上,周明远坐在桌前,一边把脉一边跟村民聊天,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。
就像周明远说的:“只要大家有需要,我就会一直做下去。”这份跨越十年的坚守,不仅治好了村民们的病,更暖了大家的心。而这颗“反哺家乡”的赤子心,也像老槐树上的种子,落在了更多人的心里,慢慢生根、发芽,长出一片温暖的绿荫。
对此您怎么看呢?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