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济源90后中医博士后,暑假回乡摆摊免费义诊,喜提人民日报报道!

济源 更新于:2025-08-17 02:02
  • 银河吹笙1
    人民日报了!”河南济源,一90后中医博士后暑假回老家后,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出来摆摊,免费帮村民们把脉看病,一直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,中午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,10年来寒来暑往、雨打风吹,从未间断过!该医生表示:只要大家有需要,就会一直做下去。

    消息传到济源坡头村时,李明月正在老槐树下给张大爷扎针。银针刚落在合谷穴,围在旁边的婶子们就炸开了锅,有人举着手机凑过来:“明月,你上大报纸了!照片里你蹲在石头上写药方,头发上还沾着去年冬天的雪籽呢!”

    李明月抬头笑了笑,额角的汗珠滚进白大褂领口。她的摊位就是块裂了缝的青石板,铺着块洗得发白的蓝格子布,上面摆着个掉漆的木头药箱,里面的银针用了五年,瓷罐里的艾草换了三十多茬。

    “先给张大爷拔针。”她轻声说,指尖在老人膝盖上揉按,“您这老寒腿,入秋前得再熏三次。”张大爷咧着缺牙的嘴笑,从布袋里掏出个烤红薯:“今早刚从窖里翻的,甜得很。”

    这是李明月回村义诊的第十年。2014年她还是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,暑假回家看见村里老人扛着锄头去镇卫生院,单程就得走两小时,便把爷爷留下的旧药箱翻了出来,在老槐树下摆了第一个摊。

    起初没人信这个戴眼镜的姑娘。村西头的王奶奶总说:“她爷爷当年给人看蛇咬伤是厉害,可这丫头毛都没长齐。”直到那年秋天,王奶奶的小孙子突发惊风,脸憋得青紫,镇上的救护车还堵在山路上,李明月用三棱针在孩子指尖放了点血,又掐着人中穴急救,等医生赶到时,孩子已经能哭出声了。

    从那以后,老槐树下每天天不亮就排起长队。有次暴雨冲垮了山路,李明月踩着泥水里的石头往村里赶,摔得药箱都散了架,手里还紧紧攥着给糖尿病患者配的药包。

    去年她评上博士后,导师留她在省中医院坐诊,开出的年薪能在郑州买套小房子。李明月却收拾了行李:“我得回去,王大爷的降压药快吃完了,张婶的风湿膏该换方子了。”

    这话传到村里,有人说她傻。邻村的药材商提着礼盒来:“小李博士,我开个诊所,你挂个名,每月给你分红。”李明月指着老槐树下的青石板:“我在这儿挺好。”

    今年夏天格外热,李明月的白大褂湿得能拧出水。有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蹲在对面画了一上午,临走时塞给她幅画:石板上的药箱旁,落着只沾着艾草香的蝴蝶。后来她才知道,那是中央美院的学生,把画投稿给了人民日报。

    报纸送来那天,村支书拿着扩音喇叭在晒谷场喊了三圈。李明月照旧在老槐树下摆摊,只是排队的人里多了几张新面孔——邻村的、镇上的,还有从县城赶来的。有人提着鸡蛋,有人抱着自家种的西红柿,她都笑着推回去:“下次来带把艾草就行,驱蚊得很。”

    正午的日头最烈时,一个穿西装的男人挤到跟前,递来张名片:“李博士,我们公司想请你做代言人,代言费七位数。”李明月正在给一位老人号脉,头也没抬:“我爷爷说,医生的手是拿针开方的,不是拍广告的。”

    男人不甘心,又说可以捐钱建个诊所,让她当院长。这时排在队尾的刘爷爷突然说:“丫头,别听他的。咱这老槐树比啥诊所都好,夏天能遮凉,冬天能挡风。”

    人群里爆发出笑声。李明月给老人贴好膏药,站起身说:“我想在村里盖个卫生室,不用太大,能放张病床,有个药柜就行。”话音刚落,开超市的赵哥就喊:“我捐两组货架!”瓦匠张叔接话:“我免费出工!”

    一个月后,卫生室真的盖起来了。李明月把老槐树下的青石板也挪了进去,说这样老人们坐着踏实。揭牌那天,镇卫生院的医生也来了,带来了血压仪和血糖仪,说以后每周派医生来坐诊。

    李明月还是每天早上六点到岗,只是身边多了几个年轻面孔——都是她带的医学院实习生。有个姑娘是当年被她救过的那个孩子,现在在新乡医学院读书,暑假回来当志愿者。

    傍晚锁门时,李明月摸着青石板上的裂痕,像摸着爷爷粗糙的手掌。十年前她第一次摆摊时,就在这石板上磕掉了半颗牙,现在说话还漏点风,可村里的老人都说:“听着比镇卫生院的广播还亲切。”

    山风带着艾草的香味吹过来,老槐树上的蝉鸣正欢。李明月收拾好药箱,看见石板缝里冒出棵新苗,是株野艾草,顶着颗沾着露水的花苞。她想起爷爷说过的话:“医者就像草籽,落在哪,就在哪扎根。”

    明天她要去趟县城,给卫生室买台新的消毒器。路过镇中学时,或许能遇见那个爱画画的学生,她想问问,那只沾着艾草香的蝴蝶,后来飞到哪里去了。不过就算不问也知道,蝴蝶总会落在需要的地方,就像她自己一样。

    对此您怎么看呢?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