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济源90后中医博士后,暑假回乡摆摊免费义诊,喜提人民日报关注!

济源 更新于:2025-08-22 01:59
  • 银河吹笙1
    “上人民日报了!”河南济源,一90后中医博士后暑假回老家后,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出来摆摊,免费帮村民们把脉看病,一直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,中午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,10年来寒来暑往、雨打风吹,从未间断过!该医生表示:只要大家有需要,就会一直做下去。
    河南济源,“坚持了近十年,乡亲们成了习惯”90后中医博士后假期回家,免费帮乡亲看病!
    每次乡亲们都一大早来排长队,下雨天也一直等。“从家乡走出去,用一技之长回报乡亲们。只要大家有需要,我就一直做下去。
    每天清晨六点多,天刚蒙蒙亮,周荣易就搬着旧木桌来到村口空地。

    谁能想到,这个现在能把《本草纲目》背得滚瓜烂熟的博士后,小时候最怕的就是村里缺医少药的日子。周荣易老家在济源深山区,村里到最近的卫生院要翻三座山,他奶奶有严重的关节炎,疼得直不起腰时,只能靠土郎中给的草药膏糊弄,那股子刺鼻的草药味,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。“要是村里有个像样的医生,奶奶就不用遭那罪了。”这话他跟父亲念叨过无数次,父亲总摸着他的头叹:“好好念书,将来自己做那个医生。”

    这话成了周荣易的执念。高考时他填的志愿全是中医药大学,别人觉得中医苦、见效慢,他却抱着《黄帝内经》啃到深夜。读研时师从国医大师,老师总说他“问诊太较真”——给病人搭脉能站半小时,问起病史能追溯到十年前。他嘿嘿笑:“乡亲们看病不容易,多问一句,可能就少走弯路。”那时候他就开始攒钱,假期回家时买成药材,在村口给人免费看诊,最初用的还是自家吃饭的方桌,摆上脉枕和笔记本,倒像个过家家的孩子,可排队的乡亲却越来越多。

    读博那几年最忙,课题实验连轴转,他愣是挤出时间赶回老家。有次刚下手术台就买了站票,绿皮火车晃了12小时,凌晨三点到县城,踩着露水走回村,六点准时支起桌子。有老人心疼他,塞来热乎乎的玉米饼,他边啃边搭脉,饼渣掉在笔记本上,混着墨迹晕开,倒成了特别的纪念。有次下暴雨,他在屋檐下支起塑料布,乡亲们打着伞等,他的白大褂湿了大半,把脉的手冻得发红,却笑着说:“这雨好,药材长得旺。”

    十年下来,周荣易的笔记本记满了23本,上面除了脉象、药方,还有谁家的孩子咳嗽刚好,谁家的老人该复诊了。有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特地托人带药,说“周大夫的方子比城里大医院的还管用”;有大娘把晒干的艾草捆成捆给他,说“这个泡水洗手,治你总搭脉的寒手”。这些细碎的温暖,比任何学术奖项都让他踏实。

    现在有人说他“傻”,博士后坐诊一小时能赚不少钱,却在村口风吹日晒当“义诊郎中”。周荣易不辩解,只是每次回乡,看到排队的乡亲里多了几张年轻面孔——那是跟着他学认草药的村医,他总说:“我一个人能看多少病?教会更多人,才算真的帮到乡亲。”

    如今村口的旧木桌换成了带抽屉的诊桌,脉枕也换了好几个,可周荣易还是那个六点准时到的年轻人。太阳升起时,他搭脉的手稳如磐石,听着乡亲们絮叨家常,偶尔抬头笑笑,晨光落在他身上,倒比任何头衔都亮眼。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?不过是有人把一句承诺,用十年光阴,熬成了乡亲们心里的依靠。

   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