砀山梨王之乡
河南大部分城市GDP已出,然而剩余增量只剩下45亿,还有郑州,南阳,三门峡,济源四座城市没出,这增量也太少了。
咱先唠唠这45亿增量咋回事儿。季度末了数据还没凑齐,要么是统计口径在调整,要么是部分城市数据得再核对——这事儿咱老百姓也能理解,毕竟GDP不是菜市场买菜,斤两都得称准了。可就剩这45亿,听着确实寒碜。去年全省GDP刚破6万亿,今年想往上冲,这最后几城的增量要是太拉胯,全年增速怕是要打折扣。
再说咱最关心的郑州。去年刚过1.3万亿,今年想破1.5万亿,得新增2000亿。这目标高不高?搁前几年,郑州靠商贸、物流、制造业还能撑一撑,可这两年外贸受影响,房地产也在调整,能稳住基本盘就不错了。但话说回来,郑州可是国家中心城市,航空港区、中欧班列这些大项目还在发力,要是下半年能多几个大项目落地,或者消费市场火起来,说不定真能冲一冲。
洛阳呢,去年快6000亿了,今年想破6000亿应该问题不大。但咱得说实话,洛阳的工业基础是真扎实,一拖、中信重工这些老牌子还在发光发热,新能源、新材料这些新兴产业也在冒头。就是城区周边县市经济弱了点,要是能把县域经济搞上去,多几个像新安铝业、伊川电力这样的企业,6000亿怕不是终点,说不定还能冲6500亿。
南阳最让人揪心。人口全省最多,1200多万,可GDP才刚过4000亿。人多本来是优势,可这么些年产业没抓起来,除了农业就是一些传统制造业,挣得都是辛苦钱。今年想破5000亿,得下狠功夫。听说南阳在推新能源电池、装备制造,要是能把富士康那点产业链留住,再招几个像样的企业,说不定能打个翻身仗。
至于三门峡和济源,体量小,增量少也正常。三门峡靠资源,济源是省直辖,但这俩地儿要是能在文旅、绿色产业上找突破口,比如三门峡的黄河旅游,济源的王屋山景区,多带点人气,GDP也不至于拖后腿。
最逗的是“惩罚机制”——谁拖后腿就惩罚谁。这话听着解气,可真要执行起来难着呢。GDP不是市长拍脑袋就能涨上来的,涉及产业、政策、市场,甚至天气。要是某城因为自然灾害或者大项目延期导致增量低,总不能真罚吧?不如换个思路,对干得好的多给点政策支持,比如税收优惠、用地指标,对落后的多派专家指导,比单纯惩罚强多了。
咱河南人其实不图虚的,就盼着日子过得踏实。GDP涨了,工资能多拿点,孩子上学、老人看病更方便点,街头小吃摊再多开几家,比啥都强。所以啊,与其盯着那45亿增量焦虑,不如想想咋把产业做扎实,把人才留住,把营商环境搞好。
郑州要是真破了1.5万亿,地铁能多修两条;洛阳破了6000亿,老工业基地能焕发新活力;南阳破了5000亿,豫西南能多几个就业岗位——这才是咱老百姓想看见的“支楞起来”。
至于明年周口破4000亿,后年新乡、许昌、商丘破4000亿,开封破3000亿——目标定出来是好事,说明有奔头。但发展不是冲刺跑,是马拉松,得一步一个脚印。周口的农产品加工、新乡的装备制造、许昌的假发产业,都是现成的优势,把这些做精了,4000亿不是梦。
说到底,咱河南的底气在人多、地广、产业全,短板也在这些方面——得把优势放大,把短板补上。与其盯着数字焦虑,不如多给基层干部点时间,多给企业点支持,多给老百姓点信心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